服务热线:0533-5133020

Copyright © 2020 淄川区中医院 All Rights Reserved 

新闻资讯

从医杂谈

2016-09-08 18:42

  光阴荏苒,弹指间自己从事中医基层临床工作早已逾二十年了,医术虽难精妙,未达“上医”之境界,然中医情结终难释怀,经过既往的经典研习和临床磨砺,自然有些许尚属难得的阅历积累,更应该说有些真切的感悟,值得回顾。

  我之所以选择学医是有缘由的。自己自幼屡受病痛之苦,尤以头痛为著,及至初中时,仍不堪其扰,也曾令父母很是忧虑,几经延医诊治而罔效,后巧遇一中医,施以针灸而痊愈。中医之神奇令我惊异,历久难忘,受此影响,遂立志学医,经寒窗苦读,高考后第一志愿即填报省中医学院中医系。

  天遂人愿,我顺利考入该学院,与中医结缘,探究岐黄之术,踏上学医之路。犹记得开学之初,有幸受当时诸如李克绍等知名中医大家的专业思想教诲,信心倍增,坚定了献身中医的信念。五年的院校学习,算是初入中医门径,有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,树立了中医正确的治病理念和原则,遵从经旨,即“未病先防,即病防变”、“不治已病,治未病”。

  虽然自己中西医贯通,尤善肾病诊治,但一直秉持中医理念,因时因地因人制宜,为病人疗疾去痛,其显著的临床疗效使我对中医充满自信。面对现代科技日新月异,西医学理论也突飞猛进,中医虽有其独特临床优势,历经千年,一脉相承,但不可否认,其自身存在明显的局限性,裹足不前,危机四伏,令人忧虑!西医学本着缜密的逻辑思维方式,借助现代科技手段,取得了令人瞠目的成果,达到了中医难以企及的高度,诸多疾病本质渐被揭露,但人体系统的复杂性,也渐暴露其某些局限和不足。其一对待致病微生物的态度,可窥一斑。西医强调与其针锋相对,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启抗生素时代,且日益泛滥,人类短时获益,却好景不长,时下广泛耐药,更新抗生素相继研发,亦难对抗致病微生物的迅速进化而失效,各种超级细菌、病毒时见肆虐,世人为之惊恐万分,无所适从。曾读美国人写的《即将到来的瘟疫》一书,其从专业的角度深刻地阐述了致病微生物对人类的巨大威胁,警醒世人,遵从自然规律,与自然和谐相处,书中所言渐已印证,绝非空穴来风,危言耸听。再者,各种免疫性疾病,西医研究不可谓不深,但难如人愿。而中医对感染性疾病,临床多以其特有法度,激发人体自身正气,整体调节,辨证论治,达到“阴平阳秘”之稳定状态,祛除疾患,所用药物完全没有针对细菌、病毒的,不求灭之而后快,而是扶助正气,去除它们存在的某些必然条件,达到治病的目的,非典一役已是明证。当下,也不应为此沾沾自喜,时不我待,应深刻反思,勿抱残守缺、固步自封,当引进现代手段,有所创新,重创新篇,当代中医人应有这份自信。

  近些年高血压病、冠心病以及糖尿病等日益威胁民众健康,虽然西医迅捷的疗效使患者暂时缓解症状,但此类终生性的慢性病使人终难摆脱病魔缠身,苟延残喘,其令人叹服的现代化治疗手段只是给人一盲目乐观的假象,疾病的本质并未由此根除,面对不断庞大的患病群体,持以过度关注这些已病者的理念,已是苦于临床应付,茫然不堪重负。中医于此却有用武之地,其“不治已病,治未病“的传统原则何等弥足可贵,强调疾病重在预防,《素问.四气调神大论》曾有“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,不治已乱治未乱,此之谓也。夫病已成而后药之,乱已成而后治之,譬犹渴而穿井,斗而铸锥,不亦晚乎”之说,故中医应有极大的作为,因为养生防病才是中医一直孜孜以求的“上医”之最高境界。

  若论养生,中医传统理论书籍浩如烟海,其体系之完整,非西医所可比肩。时下健身热潮汹涌,民众健身理念多有偏颇,当广而告之,纠偏扶正,我们中医责无旁贷。中医养生体系虽庞杂,但大道至简,掌握其根本原则即可。自人类肇始至今,进化数十万年来,已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,随日月更迭而作息,依四季变幻而衣食,食五谷、果蔬,啖鱼肉、虾蟹,繁衍生息,立于天地间,斗转星移,时过境迁,沧海桑田,现在的人们所处的环境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,生活方式已与过往迥然有异,疾病谱也大相径庭,冠心病、高血压病、糖尿病、肿瘤等慢性病流行,严重威胁健康,降低了人们的长寿预期,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。究其原因,不外乎是生活方式所致,日趋发达的科技使人们毋须劳其身,全赖机械,如此一来,整日膏粮厚味,嗜食烟酒,懒于运动,昼夜欢娱,一及壮年,病乃渐生,衰象显见,动则虚喘,行则汗出,犹如暮年;及就医时,病已危笃,无力回天,甚者猝死,悔之晚矣。由此观之,病后再治,不如防病,注重养生,防患于未然。时下商业社会,炒作盛行,养生专家林林总总,但不乏滥竽充数者,充斥各种媒体间,严重误导民众。此现象之产生,并非偶然,乃国人对医学尤其是传统医学了解甚少有关,以致过于迷信而盲从,即使有悖常理,也视若罔闻,全然不顾,从之若鹜,耗财伤身,还昧而不知。孰不知养生的根本乃是以自然之阴阳变化为参照,所作所为应该顺乎自然,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少食多动,恬淡虚无,精神内守,即会健康无恙,安享天年。如此,乃为胸怀仁心之真正中医人应多加宣教,以济苍生!然而面对纷繁世界,人多欲壑难填,既要健康长寿,又要名利双收,整日辗转于名利场,正如鱼与熊掌,二者兼得,谈何容易。自古至今,穷乡僻壤、生活艰难处多见鹤发童颜而长寿者,他们多清心寡欲,生活简朴,与世无争,竟也终年不求医药,无疾而终,神乎哉?非也,少欲而顺乎自然之道使然。

  感触颇多,仅述一二,拙见而已,不揣简陋写将出来,与诸君交流,不当处聊作一粲,权作茶余谈资,能对读者有所裨益,也不枉我如上聒噪,当欣慰之至。

  (肾病科 杨光升)

关键词:
上一篇: